香港動漫文化大典
Advertisement

配音員是以配音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職業。英語是Voice Actor(男)/Voice Actress(女)。在日本則稱為聲優,韓國的配音員也稱為聲優(성우),在中國大陸又叫做配音演員配音藝員華人地區普遍稱為「配音員」。

其範疇涉及廣告電視節目旁白或外語影片轉譯)、人物聲音演出(戲劇電台廣播劇電視動畫電影電子遊戲、動畫)、場所廣播、布偶內建語音和遊戲設施的旁白等。廣義意指為影片配製聲音的人;狹義則單指替角色配製聲音的人;但現今外界所稱呼的配音員針對廣義上居多,已經趨向多元化,而非僅限為角色配音。

除翻譯影片(包括各種外語、各種漢語語言,甚至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的互相翻譯)需配音員配錄對白外,有些戲劇可能被製作團隊判定演員聲音不好、語言不標準、口音不同或不符合角色性格的要求,則在後期錄音時請配音員為該演員配音。

除了人物需要加入聲音,整個譯製工作,還有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音效等,但這些工作並不是由配音員完成。所有聲音皆須按指定時間或環境加入,否則可能出現聲音與影片不同步的情況;角色配音更是講究配音員的戲感與技巧。

職業與非職業[]

職業配音員[]

職業配音員又稱專業配音員,指曾受過配音訓練並以配音作為職業,專門為電影、電視、動畫、外語節目、幕後旁白配音的人。

非專業配音員[]

是指並非以配音作為主要職業的人,在香港的非專業配音員多數是演員或歌星,但配音水平經常受批評。通常認為用明星配音,主要是為明星作宣傳,而非為影片作宣傳。亦有獨立創作人為自己的作品配音,但多數觀眾較多注重其作品水準,而甚少在乎其配音質量。

以前的明星一般只在自己拍的電影上為自己的角色配音,至90年代的香港電影開始減少配音,只有外國人員參演才會使用配音員。明星時常為迪士尼華納宮崎駿等動畫電影作為主角配音。

各地產業發展[]

日本[]

早於20世紀,日本的電視產業初起步時,隨著大量作品譯制的引進,因而產生配音文化。隨後到1970年代,隨著日本動漫產業化,配音產業逐漸受到重視。直到1980年代,配音員的發展範圍從幕後到幕前,不但參加唱歌、主持等演藝活動,還能組成組合以便提升人氣,或推出唱片和各種周邊產品。

至今,日本的配音產業在世界富具知名度及代表性。當地配音員稱為「聲優」(せいゆう;Seiyū);「優」在日文和文言文意為「演員」,如「優伶」、「俳優」,聲優就是「以聲音演出的演員」。外國影視作品配音則稱為「吹替」。

另外在日本戲院,若廣告板標示「字」字,表示該影音以原配音版本附帶日文字幕播映;廣告板標示「吹」字,則表示該影片以日語配音版本播映並無字幕。

由於日本當地發行的外國影視作品DVDBD收錄之字幕,通常是直譯原語言,往往和配音對白不吻合,故日本人必須完全憑聽覺理解。但部分DVD及BD另會收錄「吹替用字幕」,即對應日語配音時用於翻譯畫面上顯示之外文(如路邊廣告板、角色在閱讀的信件等)時使用的字幕。

香港[]

香港配音員包括粵語、國語(普通話)和英語三大類,一般是粵語居多,又分為職業配音員專業(職業)和戲劇,一般以工作量或合約制獲取報酬。粵語配音在1970年代起開始迅速發展,至1990年代無綫電視亞洲電視的激烈競爭時期最為興旺,同時培養出大批配音人才,令配音員在配音水平與人氣上都大幅提昇,但基本由兩台控制。直至2000年後,隨著ATV配音組的解散,香港有線ANIMAX的自由身配音員才逐漸冒起,而TVB的配音水平亦在近年引起批評爭議。

當地專業訓練和人才招募有來自電視台(如無綫電視粵語配音藝員訓練班),且香港電影學院也有配音課程,但更多都是從其他行業轉行的(電台播音員或演員轉行為甚),不少配音員是邊做邊學。一般只專作配音,與播音員不同。

另由於香港實行兩文三語,於是三大類配音員都有不同的領域和市場,他們大多為香港電影香港電視劇配上普通話和英語,也為譯製片、動畫片、外國電影、外國電視劇配上粵語。香港配音界也是兩岸三地中語言項目最齊全、發展最完善的地區。

至於國語配音員多數是中國大陸或台灣移民組成,由電視台招募,一般在中國大陸、台灣等地區較受歡迎。

台灣[]

1960年代後的老三台陸續成立及1993年的有線電視頻道開放,兩個時間點都已大大帶動臺灣對配音的需求。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的臺灣甚重錄音品質;但近年以來,電視台和片商逐漸望能從最低成本和最快速度得到成品,許多影視作品基於低預算下僅請少數配音員以應付多種角色,聲音重覆和音質與角色個性不合的情形很難避免,更難兼顧錄製品質,不斷形成惡性循環,也因此常被觀眾詬病。但也因為如此,台灣配音員往往能夠訓練出多變化的聲線,且也不乏優質作品,更有觀眾指出一些作品的品質不遜色於原音,甚至有超越之水平。

一般由電視台訓練班或錄音公司培養,並非正式學歷,例如華視配音訓練班,也有部份幕前藝人本身也是配音員。另外不少配音員出身於世新大學

臺灣配音員往往也只在幕後發展,由於缺乏國產自製動畫,臺灣配音員工作來源的大宗為替外語影視作品重新配音,工作人員列表也很少特別陳列配音員名單。雖然聲音表情是戲劇的重點之一,但在臺灣各類媒體相關頒獎典禮卻無專設獎項鼓勵。部份電影動畫主角的配音工作,片商為尋求知名度和做宣傳,寧願找知名幕前藝人擔綱而非專業配音員。

中國大陸[]

大部份為劇團出身,一些院校(例如北京廣播學院浙江廣播學院)和電視台亦有提供專門的播音員和配音員課程。

由於中國民眾有相當大的族群不習慣或聽不懂外語,外購電影、動畫、連續劇的中文配音員在中國非常重要。過去都是一些字正腔圓,受過訓練的專業配音員配音,這些配音員有時被尊稱為老師。舊時配音風格相較2000年以後有較大差別,老一輩配音員逐漸退役,配音風格越來越偏向自然,但很多上年紀的大陸觀眾還是比較接受老一輩較為誇張的配音方式。

韓國[]

韓國配音員亦稱為「聲優」(諺文為「성우」;Seong u),此名也是從日本引入,但韓國的配音產業發展較慢,仍僅屬於幕後人員,出鏡率不高。

參考資料[]

Advertisement